邀请安全专家参与对企业的检查,是各地应急管理部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有力举措,也对安全专家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笔者参与过多次安全检查,发现专家确实能在检查过程中发现很多被大家忽视的问题,但是,如何解决问题却成了难题。企业负责人询问专家整改意见,专家说不出标准规范,只有“我认为”;执法人员请教专家监管建议,专家答不上法律法规,只剩“我建议”。更有甚者,不同专家给出的意见“相左”,企业“无所适从”却又“无可奈何”。长此以往,可能苦了被查企业,损了专家权威,并给后续的隐患整改带去麻烦。
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,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。一是专家的意见建议确实有依据、有出处,只不过其一时记不清楚,这就需要同去的执法人员“大海捞针”,查找有关资料。二是这些意见建议没有法律规定和官方依据,是专家凭自己的经验总结得来的,属个人想法。
在提升专家对企业指导服务的质量上,笔者建议,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专家自身需与时俱进、加强学习,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,做到“板上钉钉”。当前信息迭代速度快,涉及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、政策繁多且细致,有时一种情况在不同的地方、不同的时间会有不同的处理要求,这就要求专家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。只有这样,在“掰一掰手腕”“辩一辩曲直”时,企业工作人员才能由衷信服专家,听取专业建议,进行隐患整改。
同时,在安全检查过程中,执法人员不能过分依赖专家,听之任之,要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建议进行集中讨论和梳理确认,确保“药方”有利无害。在后续的闭环整改甚至立案处罚中,执法人员要与专家保持有效沟通,帮助企业排除隐患,促其安全发展。